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的目的【精选100句文案】

个性昵称网
评论 2023-12-19 10:41:39 浏览59

一、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

1、问:宋濂介绍自己求学经历和成就,其真正用意是什么?

2、师:你觉得这里的“先达”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3、师:那他做了什么去克服呢?

4、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明白作者对青年一代的良苦用心,从中获得启示。

5、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6、《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体现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一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

7、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明求学路途之远的句子是:尝趋百里外。原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翻译: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8、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9、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宋濂写这篇赠序的原因和目的,“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岂知予者哉?”宋濂写这篇赠序是勉励同乡学习,但他还是有所顾虑,他顾虑什么?

1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1、凭着这学习态度,积累名师的片言只字,积少成多,正如文中所写:“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意思是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

12、“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3、一个爱读书的人,首先会改变的是他的谈吐,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这些都清清楚楚。有时,一个人一开口说话,我大概就能猜到他脑子里有几本书。

14、师:哦即便老师严厉,求学困难,但作者尊师重道,谦恭好学的学习态度。

15、宋濂是个好学不倦,学习刻苦顽强,最终学有所成的人。虽然文学、史学上有很大成就,但他很谦虚。作为同乡长辈,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劝勉同乡晚辈专心读书,可谓用心良苦。

16、读第三段,从几方面介绍太学生的学习条件?

17、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18、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讲述了作者(明初文学家宋濂)求学之路的以下精神:专心致志,虚心求学,勤学好问,尊重老师,执著追求。——宋濂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现身说法叙述自己以抄书克服无书之难;行百里谦恭拜师克服无师之难;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19、“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20、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叙写求学艰难,尤其是寒冬之中求学归来,到达寄居的旅店的情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二、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的目的

1、在黄国平的“致谢”中,他描写家乡仪陇县大寅镇炬光乡黄家湾是个小山坳,要坐两个半小时的大巴才能到县城。

2、译:抄写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3、(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4、师:第一组,能说说你们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吗?

5、师: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说吧。

6、师:看你自信满满的样子,一定是有备而来,就你吧

7、听示范读,把握好停顿。

8、师:你能解释一下“百里”一词说明了什么吗?

9、20年过去了,邱文斌至今清楚记得到黄国平家家访时的情景:四间土房,其中一间房的正面土墙已经部分垮塌,站在屋外就能看到屋里。“当时家里只有他爸爸和80多岁的奶奶,他妈妈在他五年级时就离家出走了。”

10、(喜欢读书,刻苦勤奋,意志顽强,坚守信约。)

11、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12、他的刻苦可以用拼命来形容

13、领悟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14、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5、从作者幼时读书,家贫难致,借书而读。通过这些情景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6、宋濂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17、学习第三段,了解太学生的学习条件

18、邱文斌是黄国平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他致谢信里写的那些,都是真实的。”邱文斌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他是一个家里很穷的孩子,穷得交不起学费。”

19、译:凡所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亲手抄写,向别人借书而后才可读。

20、译: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年轻人,朝廷每天提供粮食,父母每年供给皮衣和葛衣,没有受冻挨饿的痛苦。

三、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的四句话

1、师:你能读一读课文中作者成年以后是怎样求师求学的吗?

2、师:嗯,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3、补充介绍:宋濂少年家贫苦学,广泛地阅读了古今书、史,从元末古文家黄缙等学习,继承了唐宋古文的传统。他从学习中接受了儒家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学主张,以继承儒家的封建“道统”为己任。

4、师: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看来你平时一定很喜欢搜集名人的故事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老师要给你点个赞。

5、宋濂学习条件很差,但他却非常喜欢读书,他全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地解决实际存在的众多困难。当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存在矛盾时,唯有主观努力才是唯一出路,所谓的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6、师:是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读书,刻苦勤奋,意志顽强,坚守信约的人。

7、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8、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9、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即使学生挤满屋子,先达也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紧接着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0、1段:自己年幼时的求学艰难(得书之难、叩问之艰)

11、看注释,把注释有的注音写在文章相应的地方。

12、当然,如此谨慎的宋濂,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被刘伯温称为“当今文章第一”的他,还是因为孙子的一件事受株连,死于流放途中。

13、简介:经典国学,知识热点。欢迎订阅哦~

14、师:你回答的很全面,看来你在课下认真预习了课文,很好请坐。

15、译:其中有学业不精、品德没修养好的人,如果不是天资低劣,就是学习不若我专心罢了,难道是他人的过错吗?

16、他写道:“我上学的投资是值得的。对于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而言,再加上‘孤儿’的字眼,我没有怨与悔。我坦然地做着该做的事情,知道自己身上的负担,更清楚自己的境遇。”

17、课文哪一句描写了作者遇到的困难呢?(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8、师: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宋濂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作品收在《宋学士全集》中

19、“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求师之难.“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生活之艰.

20、译: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而承蒙皇上的恩宠眷顾,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道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四、送东阳马生序从哪几个方面写求学的艰难

1、我来自农村,而且是很偏远的农村,朱德总司令的老家——四川省仪陇县。由典型的现代公务员领导的国家级贫困县,哪怕是基层的村干部,要啥坏毛病就有啥坏毛病。比如盖一个章需要送一包玉溪,向农民摊派这种费用,暗地里扣各种农补。就是对待像我这样的孤儿也绝不会手软,比如高中时村支书曾找理由企图扣我的粮食直补。更别提什么帮扶了,那是新闻联播上的事儿。从初三断炊并坚持到现在,一路走来,可以明显感觉到:我的路更宽了,我的未来一定更好。

2、同时也侧面表明了朱元璋的功绩——注重教育、国家富足。

3、师:就是这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从马生的自述中,可知马生勤学善学。

5、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6、2017年,黄国平博士毕业,最终在大厂offer中选择了腾讯,现在,他在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可以说是继续朝着博士研究的方向钻研和深入。

7、320元的学费最终是班主任邱文斌垫付了。“那个时候,好多家庭都交不起学费,但是你没法说不让他们读书,只能我们先垫着,他们慢慢还。”2000年秋季学期,邱文斌垫付了三四个学生的学费,“有的开学一两周就交齐了,有的要三四周。黄国平是在第一学期快结束时,才把学费交上来。”

8、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9、从这你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品质?(不注重物质享受,而注重的是精神的追求,注重学习的收获与满足。)

10、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11、姥姥顶着雨站在河边小桥上,远远地呼唤着我的小名,听到姥姥的呼唤,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合着雨水、身上的血水一起流到脚下的泥水里……直到今天,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迎着狂风暴雨,穿越松树林中的坟茔地,抱着书包奔跑在乡间的黄泥岗上的情景。

12、好在贫穷没有压垮黄国平。“学习成绩很好”是他的另一个标签。

13、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马生与宋濂同乡,马生去拜访宋濂,并写了一封长信,文通辞顺,颇有才华。宋濂在与马生交谈中,得知他读书勤奋,看他说话态度谦和,非常欣赏,赞他为“善学者”。马生在外的口碑也很好,被称赞有贤德。眼见耳闻,马生给人的形象都很好,再加上同乡,宋濂以同乡前辈身份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他。

14、记得,我们的桌椅是先在地上钉上两高两低的木桩,然后再将木板放到高低木桩上铺好钉牢。这样高的就是课桌,矮的就是凳子。因为教室不够用,我们学校采取上下午轮流上学办法。低年级上午上学,下午在家自习。高年级上午在家自习,下午到校上课。难以想象的是,就这一个教室还得安排两个年级同时上课。

15、师:第四组的学生也想要分享快来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16、如果我不继续上学,会干什么呢?老家的主流当然是出去学一门手艺,比如家装,然后打工挣钱,造房子,娶老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的概率不到1%。如果初三成为孤儿时辍学,参照同境遇的同龄人,孩子应该会上小学了吧。

17、师:哦,你说你知道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也买不起书.怎么办?只好借书来读...

18、在前面充分叙述之后,这是作者发表的看法,学不好是学习不够专心导致的,从反面证明了学习中用心专注的重要性。

19、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20、译:坐在高大的房屋里诵读诗书,没奔走求师的辛劳。

五、送东阳马生序概括求学经历

1、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有时被老师批评的那一句是“或遇其叱咄”,他的态度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3、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4、第三段,把今日太学生衣食住学四方面条件,逐条与我当年的情况对比,说明太学生今天处处得到照顾,待遇优厚,归结到如果他们学而不成,原因在于心不专。

5、后来,黄国平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选择了机器翻译方向硕博连读,具体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

6、译: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7、夜里被送医的情况也是有的。邱文斌回忆,“学生的寝室和我的寝室挨着,有一次下晚自习很久了,我们都睡了,有学生过来说他的胃很痛,我们就把他带到街上的医院去看病。那一年,因胃痛把他送去医院的情况有两三次,都是夜里十一二点。”

8、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9、今天,我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它讲述了宋濂年轻时生活之艰,求学之苦。但是他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慕虚荣,相比之下,这些困难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家。而反观自己,现在的我也身处求学之路,但相比之下,我的求学之路上的艰辛,好像一粒微尘。宋濂所经受的艰苦,乃是我的百倍千倍。宋濂幼时家贫无书可读,就借书来抄;为了求学问道,他冒着风雪,尝趋百里,足肤皲裂……读到这里,我的心里只有惭愧,我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生活幸福,头脑也不愚笨。可是……我现在也是初我十年的奋斗成果,就看四个月后的中考。希望我此时的悬崖勒马,为时不晚。(1郑向哲)

10、译: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11、两个年级的学生从教室中间分开,背对背。这不单单是因为教室不够用,还因为教师也不够用,一个老师得交几个年级的课。所以,在一个教室上课的两个年级是头半节课老师在这头给一年级上课,后背的二年级学生就得自习,等着老师给这边上完课布置好作业,再过来给他们上课。后来,大队建起了砖瓦校舍,开始集中办学。公社调来了几个教师,加上本大队抽调的有文化的青年做教师,办学条件总算改善了。

12、读博之后,黄国平师从宗成庆。说到黄国平的博士导师宗成庆,那也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13、师:是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坚忍不拔,求知若渴的求学精神。你们组表现也很棒。

14、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15、我在想,当年的我,以及和我同龄的那一代人求学是艰难的。我们的求学经历如同宋濂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没有什么两样。

16、问题导入:作者讲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来劝马生学习了,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

17、“走”“稍”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走,是跑的意思,跑着去还书,说明作者很守信。“稍”字强调了作者坚守信约,讲究诚信。绝不耽误还书的日期,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表现了作者勤奋守信的品质。)

18、谈感想,“一代文宗”宋濂给马生写赠序,从马生角度谈谈感想。

19、在黄国平的“致谢”中,邱浩是“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文斌回忆:“当时,邱浩买了一台286计算机,版本比较低,但当时全仪陇县只有七八台计算机。黄国平就利用下午放学和周末的时间,到学校来,用五笔输入法帮我们把试卷的内容输入到电脑里去。”

20、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