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传统【精选100句文案】

个性昵称网
评论 2023-12-23 11:28:00 浏览59

一、古代的冬至和现代人的冬至

1、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2、冬至水饺因为“气始于冬至”,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3、最早古人就是在平地上竖一根棍子,观察这根棍子的日影的变化。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一年中,这根木棍的日影的长度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其中,夏季的一天正午的日影最短,这一天太阳的位置最靠南,所以把这一天叫作“日南至”,也叫夏至;而冬季的一天正午日影最长,这一天太阳的位置最靠北,所以把这一天叫作“日北至”,也叫冬至。古人就是这样算出了“冬至”。

4、现在,孩子们明白了原来它是“医圣”张仲景的杰作,知道了它的原名叫“娇耳“,是张仲景为了救治遭受冻耳之苦的乡亲们而做的。后来,张仲景在冬至这天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从此都要在冬至这天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就不会冻耳朵啦!

5、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6、《周易•复》卦的《象传》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这里的“至日”在文献中本来既可以指夏至,也可以指冬至,但考虑到复卦的卦象是一阳在五阴之下,以及《彖传》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体现的是阴极而一阳生,所以历来都以“复”卦当“冬至”日。

7、意识应正善:意识宜修养清静,同步于天一生水,把握上善治水中的量子效应。

8、那是很多年前冬至的记忆。父亲逝世后,在冬至这天,我常想起他泡的茶,香味至今仍在齿边。

9、从这里可以看到,意识哲学文化盛行以后,如此重要的时空节点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变化过来了,修身的内容全部被抽掉了。

10、“最后”快烧上你的眉头了!回去回去,

11、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12、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13、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14、每年冬至这天,在我国北方地区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饺子与春节吃的饺子含意不同,春节吃的饺子在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饺子含有消寒之意。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

15、冬至面、冬至肉: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这天,不少数广东人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此外还有冬至有吃姜饭等。

16、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17、《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古代对九宫格记忆方法的一种社会知识应用,幸亏还零散地有所保存。其中既含有图象思维记忆方法的培养教育意义,也含有九宫阅读记忆法的训练,浓缩着祖先们在教育学中的智慧,是将教育社会化、民众化、民俗化的一种体现。道德根文化的教学方法,都是紧密地联系着宇宙天地自然的法则,紧扣着河图洛书之理与数,以及图象思维之法,全面地在治事中展开,在生活领域“有教无类”地应用。只可惜在意识治理从霸治沦为危治以后,人们已经无法读懂祖先们的智慧,反倒将这些世上最优秀的教学方法视为糟粕,毫不痛惜地加以抛弃。下面的这个《九九消寒图》,大家也可以依法尝试进行填色训练。

18、冬至,与夏至相对,又称冬节、贺冬、长至节、亚岁,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或23日。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白昼渐长,南半球反之。根据《尚书》记载,中国老祖先至少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计算出冬至之日,并颁布称之为“日短”,即白天最短的一天。

19、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这个习俗也主要体现在了孩童身上。过去,鞋帽上大多是手工刺绣——男孩子的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女孩子的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市购买,形式也紧跟时代的潮流。而每到冬至,大人们会抱上小孩去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有些地方的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称为“看冬”。山东其他地区还有冬至日学生拜老师、晚辈拜长辈、农家祭祖的习俗。临沂的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会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莒县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

20、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3日,因为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和清明一样,冬至日被称为“活节”。

二、冬至的传统

1、二候麋角解:复卦,六五。《周易·复卦》爻辞:“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五爻动,卦变为屯。互艮为角,覆震为麋为解。”

2、冬至是时年八节之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3、到了清朝,民间尤其是吴地仍然非常重视冬至节。顾禄的《清嘉录》按时令顺序记载了苏州地区一年的全部节日,他说“郡人(苏州)最重冬至节”,苏州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便是冬至节,到了这一天要准备“冬至盘”互相馈送:“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要喝“冬至节酒”:“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家家要祭祖:“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要吃糯米做的“冬至团”:“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并说“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4、冬至尾,冷得迟。这话难说真,也难说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吧。

5、冬至阳生春又来,佳肴美酒暖身心。

6、在绵绵柔长的儿歌声里,在冬至那温暖的阳光里,看着自己包的五颜六色的可爱的“饺子”,孩子们觉得自己度过了一个温暖难忘又别具一格的冬至节,体会到了冬天的美好。而这些,也充分体现了我园生活化园本课程的特点。

7、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8、这时候,还有另一种小吃可以和萝卜相媲美的养生功效,便是柿子。在民间有这样的方子,即在冬至这一天把柿子放在窗台上冻上,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以后每到一个九的第一天,吃一个冻柿子,可以止咳。这一冬天都能不咳不喘,比通三益的秋梨膏和中药房里的枇杷止咳露都灵。

9、其他的宁波地方习俗还有,大户人家一般是在家祭祖,称之为“冬至羹饭”。祭祀时的陈设禁用红色,烛要用绿色,还要在馒头上盖蓝色戳子,认为可“压火”保平安健康。

10、“气始于冬至”,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自古以来各地都有不同的民俗来庆贺冬至。

11、节气名称。二十四节气之农历十一月中气,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太阳走到黄经270度上最南点时称之。该日地球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又称作日短至、日南至。冬至昼漏极短(白天最短),去极(北极)极远,晷景极长。《续汉书•律历志上》载:“以六十律分期之日,黄钟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复,阴阳寒燠风雨之占生焉。”

12、当代著名国学家、教育家熊春锦先生创立的中华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于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创立的易道文化、黄帝创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创立的德道文化为理论基石,根据生命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确定教育体系;目前,德慧智国学教育已经向全社会推广了十几年,已超过百万人从中华传统根文化的教育中获益。更多理论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动,请关注本号相关置顶文章及爱活动版块

13、隆师即尊崇师长。在这一天,老师会带着学生给孔子拜寿。之后,学生会拜老师,同时同学之间也会互相行拜礼。

14、冬至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15、做饺子第一面皮要好。店肆现成的饺子皮,碱太多,煮出来滑溜溜的,咬起来韧性不足。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软硬合度,而且要多醒一阵子。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擀皮子不难,久练即熟,中心稍厚,边缘稍薄。包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紧。有些店里伙计包饺子,用拳头一握就是一个,快则快矣,煮出来一个个的面疙瘩,一无是处。

16、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17、从立冬开始至冬至前后,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称为“补冬”。正确的“补冬”,能够使身体强壮而且又保持身材窈窕匀称,不产生肥胖。

18、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19、正是因为“冬至”日寓意着迎祥纳庆的吉祥意思,所以很早便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它有多隆重呢?魏晋时期,每逢冬至,皇帝受各国使节和百官朝贺,其意义仅仅次于元旦之节。北宋在冬至节举行每三年一次的“郊祀”时,朝廷便要大加恩赦,并对所有文武官员和军士大发郊祭赏赐,耗资巨大,以至于给国家财政都带来巨大的负担。清朝时冬至节也为国家大典,当天举行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要向皇帝进表朝贺。

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三、古代冬至被称为什么

1、“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

2、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3、林清玄“吃过这碗汤圆,就长一岁了。”冬至的时候,母亲总是这样说。母亲亲手做的汤圆格外好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又和着成长的传说。吃完汤圆,我们就全家围在一起喝热茶,看腾腾热气在冷空气中久久不散。茶是父亲泡的,他每天都喝茶。但那一天,他环视我们说:“果然又长大一些。”

4、冬至大如年是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5、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6、九九加一耕牛遍地走。

7、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8、冬至是时年八节之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9、水饺: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

10、明代王鏊《震泽长语·象纬》:“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冬至这一天的数与度的时间与空间节点,是天道自然规律法则守信而至的时间,是一缕阳炁从地下开始缓缓上升的时刻。人体内如果真正处在天人合一较佳的状态中,同样必然天人相应,会同步出现一阳初动在身中。人类只要承认这一点,复兴道德根文化中的修身明德文化,诞生内文明,就有希望。我们应当知道,万物皆是顺应这一宇宙法则而展开它们生命的过程,唯独人类因为无明而执拗地背叛、远离这一自然的法则和秩序,从而自寻苦难,在苦海当中挣扎不休。这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以后,人类应该深刻反省的内容。

11、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头,前后左右为之,凡三五度。去骨节间风,宣通血脉,膀胱、肾臓之疾。

12、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13、今天18时44分,我们迎来了冬至节气。

14、值得一提的是,吴地重视冬至节,至今仍有“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谚语。而北方冬至节则主要吃饺子,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耳朵形状防冻食品,俗谚云“十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便是留传至今的冬至食俗。

15、琴,剑和贞洁都沾满尘沙。

16、 冬至吃汤圆与甜丸

17、杭州人在冬至喜吃年糕,图个年年长高的吉利。每逢冬至,会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人们还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说是“吃剩有余”。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汤圆,也是南方冬至必备的食品,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圆”或“冬节丸”。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18、(冬至第一候:蚯蚓结)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19、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身识养生的“冬藏”。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隆盛,外出要及时添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20、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四、冬至是中国传统

1、意识应制欲:加强对六欲的发现、控制、清理,清阴土才能用阳土制阴水。(编者注:脾五德为信德,五行为土。肾五德为智德,五行为水。五行有阴阳属性,故有阳土克阴水一说。)

2、《吕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这句话虽然短,但是它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却是启迪甚深的。这段话所记载的就是古人对修身实践中观察到的质象境内的一种描述。(编者注,质象境,即人类慧识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万物能量属性,是相对于智识所感知的肉眼可见,仪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观存在。物相和质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具体方式。)它忠实地透漏出:春秋时期的人们,对修身实践中的现象,仍然具备一种社会性的共识,修身文化还没有完全被抛弃。篇名“有始”,为发端、开始之义。这段话描述的意思是:冬至这一天是年度周期律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同步于天道的运行规律而实行修身的远大目标,实证大道。

3、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扩展资料: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4、“民以食为天”,在任何节日,都少不了食物的身影。

5、江山乏小草,霜雪见孤松。

6、前者,我们以河南为例。“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对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非常难过,就叫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的习俗,连带还有“不吃饺子掉耳朵”的说法。

7、全国热线:400—8283848

8、在冬至这一天,皇帝会斋戒沐浴,祭拜天地祖先,而百姓则会购置新衣,置办饮食,祭拜自己的祖先。同时,人们还会相互庆贺。

9、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10、冬至,“数九寒天”的开端,要更加注重保暖,特别是足部。饮食上要多以滋润生津的食物为主,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抓住冬至养起来吧。

11、(意思是冬至日如果在农历十一月上旬,就是暖冬;如在中旬,则会多风;如在下旬,这个冬天便会十分寒冷。)

12、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13、冬至,在民间一般称为“冬节”“长至节”。在夏、商(殷)、周时期天人合一的传统历法中,冬至为新年的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冠岁”,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周代的正月相当于现代的农历十一月,在汉武帝推出太初历之前,拜年、贺岁、贺冬是连接在一起的。

14、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15、汉朝时期一改冬至过年的旧制,以冬至为冬节,官府仍然会举行祝贺仪式而称之为贺冬,仍例行放假。《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前后,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称之为拜冬,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16、古人冬至习俗的简单介绍就到此结束啦,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在今天吃饺子或汤圆呢?在这里,小赛祝大家冬至快乐!

17、古人最先利用影子测出了夏至和冬至,在这个基础上,把一年划分成多个区间。古人先是在冬至和夏至这两个区间,加进了春分和秋分,这样一年就变成了“四时”,也就是把一年平分成了四段。后来在四时的基础上,又平分一次,这样又加进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变为八段,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四时八节”。

18、在江南地区,冬至日喜欢吃汤圆,又称之为“冬至汤团”,“圆”有“团圆”“圆满”之意,喻示着家庭吉祥、和谐。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旧时的上海人最讲究在冬至吃汤团。古人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19、冬至文化内涵与冬至三候

20、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五、古代有冬至吗

1、(l)八珍类: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3、除了饺子、汤圆,冬至美食可谓千里不同风,以下再举几个例子。

4、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

5、人体脊椎对应:第5腰椎(L5)

6、同时冬至日当天,在我国(北半球)是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一天。而在南半球则正好相反,即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

7、(发明)(宗奭曰)腊雪水,大寒之水也,故治以上诸病。

8、(3)上坟扫墓:按潮汕地区的习俗,每年的上坟扫墓活动一般定在清明节和冬至节进行,称之为“过春纸”和“过冬纸”。通常情况下,人死后的前三年都应该行“过春纸”俗例,三年之后才能行“过冬纸”。

9、魏晋时期流行冬至日“献履贡袜”习俗。三国时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意思是说每逢冬至,照例是要献上鞋袜,寓意“迎福践长”,这里的“长”,是指阳气一日盛于一日,被视作君主的吉兆。《汉书》很早就说过“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君道属阳,阳气渐长,故而值得群下致贺。曹植在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之语,“亚岁”是说冬至的庆贺仪节几乎等同于元日(过年),“履长”正是呼应献贡鞋袜,迎祥纳庆则在说这是个吉祥的日子。“亚岁”“履长”这两个词在后来的诗文中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冬至”。

10、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11、(冬至第三候:水泉动)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12、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13、这个《九九歌》,建议在学习的同时,将古代的《九九歌》一起教给孩子。

14、(新朋友)点标题下“精英的文史哲”订阅!

15、(意思是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是进补的最好时间。)

16、五经里都有冬至的记载,一方面是因为天文学上“两分两至”有比较确定的观测结果,容易被观测到;另一方面则因“冬至”日被寓含了比春分、秋分、夏至更丰富的文化含义。俗话说天道循环,无往不复,阴气盛到极致,阳气便应之而生,白昼短到极致,便也是白昼开始延长的希望。

17、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18、这是从汉朝开始以后到唐宋一直延续的情形,宋代《文昌杂录》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在宋代,一年有76天的休假,而冬至与春节、元宵节、寒食节等一样,都是放7天假。

19、诗文随笔:旧作精选/古体诗词/随笔新诗/思考评论等。

20、现代的人因为有电灯、空调、暖气等先进的生活设施,在面对黑暗与严寒没有那么惧怕,但在古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古时的冬至,就蕴含了人们对光明和温暖的期盼,今儿为您详解古人的冬至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