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里的而字用法【精选100句文案】

个性昵称网
评论 2023-12-27 08:00:26 浏览59

一、师说中的而字意思及用法

1、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2、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3、(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例句:战国时期吕不韦属下门客《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5、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然而”等。如:

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7、“既而”、“已而”,表不久,一会儿。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已而夕阳在山

8、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

9、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

10、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11、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

12、从暑假到一模考试,总共40讲左右。

13、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14、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

15、针砭时弊,提出观点。从这个角度说,本文是一篇时文,具有极强现实性和针对性。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振聋发聩,极具震撼了。这告诉我们写文章要针对弊端,观点要旗帜鲜明。

16、“盍”。兼词“盍”是“何”与“不”的合音词。“何”是疑问代词,“不”是否定副词,可译作“为什么不”或“怎么不”。如《论语•公冶长》:“子曰:‘盍各言尔志?’”《孟子•离娄下》:“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母曰:‘盍亦求之?’”有时“盡”后有“不”,“盍”义同疑问代词“何”,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一般作状语。如《庄子•盗跖》:“子张问于满苟得曰:‘盍不为行?无行则不信。’”《管子•小称》:“盍不起为寡人寿乎?”。

17、文章开篇即点明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或者如《六国论》的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9、人非生而知之者 表承接(顺接、顺承),不译;

20、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例如:

二、师说里的而字用法

1、(1)不知道断句,有的人去学习(问老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学习(不向老师请教)。

2、“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驽钝”本义: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比喻义:喻才能平庸。

3、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4、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

5、运用顶针的修辞,且从内容上也是紧承第一句,“有师”做什么呢?传其道受其业解己之惑。如此则可见“从师”意义之重大,“从师”之不可或缺。

6、(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7、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8、翻译: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9、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

10、(既而)不久,一会儿。

11、文言文中而的用法例句:、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2、形容词!!(词义)精神振奋;情绪激动。(同义词)激昂、振奋(反义词)低落、沮丧、萎靡、失落

13、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14、译文: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15、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

1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7、(1)高出、超过;(2)糊涂;(3)同列;(4)固定

18、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逆转相背)

19、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修饰)

20、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三、师说中而字意思用法全部

1、(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

3、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4、也(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5、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6、“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要”通“邀”。

7、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8、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9、这种“而”字也不能译成现代汉语。如:

10、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11、泉香而酒冽——酒冽而泉香

12、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1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

14、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递进,翻译为“而且”。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16、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17、用作连词,“同”“和”“跟”。

18、连词。但是;可是。对上文表示转折。

19、“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20、表因果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存在一种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在译文时,一般可加进关联词“因为”“所以”等。如:而乐亦无穷也

四、师说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1、D.军情乃安设九宾之礼于廷,臣乃敢上壁

2、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3、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4、《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5、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

6、C.能辨楚之所为辨:分辨,辨别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9、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也,助词,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

10、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例如:

11、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2、(1)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13、生乎吾前:乎,于,介词;状语后置句。

14、(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3)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15、译文: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下,而诸侯敢救赵的,攻下赵国,一定调兵先攻打他。

16、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7、表(从……到……):从上~下。

18、前句中“乃”字是“竟然”的意思,表达作者对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意外和不接,责备之意不言而喻(1分),接下来后句的句首一个“其”字引发反问,句尾又连用两个虚词“也”和“欤”,构成强烈的反诘语气(1分),作者的不满和愤怒之情喷薄而出。(1分)

1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师说》一文作者就从师之道与社会现状阐述了许多见解,其中有些值得我们借鉴,但也有些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试举例分析。(4分)

五、师说中的而的意思

1、耻:以…为耻;师:以…为师

2、“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3、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

4、小说阅读——标题类题型

5、答案(示例):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1分)稳定军情的需要。(1分)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7、仍然吟咏诗文不改常态。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9、行(1)党徒(2)步行。(3)门徒,徒弟(4)副词,白白地。(5)副词,只是,仅仅。

10、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

11、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12、行(1)同行,行走(2)实行,执行。(3)副词,即将。(4)辈分。(5)运行。

1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15、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16、惑而不从师。表转折,翻译为“却”。

17、新高三的一轮复习讲义,

18、(1)说作《师说》以贻之()

19、(6)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

20、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例如: